城市深处,一场规模空前的“地下革命”正悄然启幕。
2025年10月24日,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传来重磅消息: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、主任郑栅洁明确表示,“十五五”时期我国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,新增投资需求突破5万亿元。
这一信号标志着地下管网建设正式迈入“国家级战略工程”新阶段,更将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长达五年的确定性增长机遇。
01 战略升级:从“补短板”到“生命线工程”
地下管网作为城市“生命线工程”,其政策定位已从单纯的基础设施“补短板”跃升为“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抓手”。
政策演进路径清晰可见:2024年10月,国家发改委就已指出地下管网是增量资金需求的重点领域,当时预计未来5年改造规模近60万公里、投资约4万亿元。
此次“十五五”规划将目标上调至70万公里、5万亿元,彰显了政策层面对城市安全韧性、民生保障和新基建融合的深度考量。
根据《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》,“十五五”期间地下管网建设将聚焦“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区”和“关键民生领域”,真正实现从“重地面”到“重地下”的发展理念转变。
02 历史对比: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根本转变
理解此次规划的突破性,需要回望我国地下管网建设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2000-2015年是我国管道建设的“增量扩张”期,年均建设规模16-17万公里。截至2015年,仅城市供水、排水、燃气、供热四类市政管线总长已超198.3万公里,是1980年的28.2倍。
但这一阶段存在“重建设、轻维护”、“技术标准低、智慧化不足”等突出问题。例如,供水管网漏损率长期高于15%,远发达国家8%的水平;大量灰口铸铁燃气管网运行超20年,安全隐患突出。
与历史时期相比,“十五五”规划呈现三大核心转变:
投资强度显著跃升:70万公里建设目标虽与2000-2015年总量持平,但5万亿元投资意味着单位公里成本达714万元,较历史时期大幅提升;
建设重心转向存量:从“新建管网”转向“老旧管网更新”,改造占比预计超60%,建设难度更高、技术要求更严;
智慧化全面融合:物联网、大数据、AI技术将全面嵌入管网建设运维,推动“传统管网”向“智慧管网”转型。
03 投资结构:四驾马车并驾齐驱
“十五五”地下管网投资呈现“给排水主导、燃气热力并重、综合管廊突破”的清晰结构,不同领域建设重点与投资规模差异显著。
供水管网:32%投资占比
我国现有城市供水管网约110万公里,其中超20%已达或超设计使用年限(30-50年),老旧管材占比仍较高。
“十五五”期间,供水管网改造将重点攻坚三大方向:
-
材质迭代:将灰口铸铁管、水泥管替换为球墨铸铁管、PE管;
-
漏损治理:通过智能流量计、管网压力调控系统,将漏损率控制在10%以内;
-
超限改造:优先改造运行超30年、存在安全隐患的管道。
排水管网:28%投资占比
城市内涝与水环境恶化是排水管网面临的核心问题。我国现有城市排水管网约80万公里,但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(多为1-3年一遇)。
“十五五”排水管网建设将围绕“韧性+环保”展开:
-
内涝治理:在易涝区域新建扩建排水管道,提升设计标准;
-
雨污分流:改造现有合流制管网,建设独立雨水、污水收集系统;
-
老旧更新:重点改造运行超50年的落后管材。
燃气管网:29.4%市场占比
燃气安全关乎民生,我国现有城市燃气管网约85万公里,其中老旧管网占比超30%。
“十五五”燃气管网改造将实现“全链条升级”:
-
老旧管道替换:全面淘汰灰口铸铁管,评估改造超20年的老旧管道;
-
智能设施配套:安装智能燃气表、泄漏监测传感器;
-
小区立管改造:重点更新老旧小区超20年的燃气立管。
综合管廊:3000亿新增投资
作为地下管网的“升级版”,综合管廊可彻底解决“马路拉链”问题,提升地下空间利用效率。
“十五五”期间,综合管廊预计新增投资3000亿元,成为重要增长极:
-
成本优势:预制装配式工艺使单位造价较传统现浇工艺降低15%;
-
模式创新:以PPP模式为主,政府占股34%、社会资本占股66%;
-
重点布局:优先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落地。
04 产业链机会:四大环节深度受益
地下管网建设涉及“规划设计-管材制造-工程施工-智慧运维”四大环节,每个环节的竞争格局与受益逻辑各不相同。
管材制造:核心建材龙头
管材是管网建设的“核心耗材”,占工程总投资的30%-40%,“十五五”期间仅管材需求便超1.5万亿元。
球墨铸铁管领域,新兴铸管作为全球龙头,市场份额超30%,将直接受益于供水管网升级;
混凝土管领域,青龙管业作为PCCP龙头,在大型输水项目优势明显;
塑料管领域,伟星新材、中国联塑在燃气、供水领域各有侧重。
工程施工:基建“国家队”主导
工程施工是管网建设的“落地环节”,70万公里任务将直接转化为企业订单。
隧道股份、中国中铁、中国铁建等地下工程经验丰富的“国家队”,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,将成为项目承接主力;
地方国企如上海建工、宏润建设等在区域市场优势明显。
规划设计:政策红利最先受益者
规划设计是产业链“起点”,政策落地后首当其冲承接订单。
深水规院、中国电建市政集团等具备甲级资质与数字化能力的企业,将率先享受行业红利。
智慧运维:技术驱动的高成长赛道
随着管网智慧化升级,运维环节从“后端”走向“前端”。
数字政通、新天科技等企业在传感器、数字化平台领域布局深厚,需求将持续爆发。
05 投资策略:短期抓催化,长期看龙头
短期机会:政策与业绩双驱动
政策主题窗口期:重大政策发布后通常有1-3个月主题窗口期,2025年10月24日政策落地当日,青龙管业涨停、三和管桩等跟涨;
三季报业绩验证:2025年三季报披露期,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企业,例如三和管桩上半年净利润增3433%、青龙管业二季度订单集中发货。
中长期布局:“核心+卫星”策略
建议采用 “60-70%核心仓位+30-40%卫星仓位” 配置:
核心仓位:配置业绩确定性高的龙头,如青龙管业(20-25%)、新兴铸管(15-20%)、隧道股份(15-20%);
卫星仓位:布局高弹性细分龙头,如三和管桩(10-15%)、数字政通(10-15%)、深水规院(5-10%)。
风险防控:四大风险需警惕
政策执行风险: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,资金到位率可能不均衡;
原材料价格风险:球墨铸铁管原材料占成本60%+,HDPE树脂受油价影响大;
竞争加剧风险:中低端管材同质化竞争可能引发价格战;
应收账款风险:项目周期长可能导致回款慢,关注现金流状况。
随着城市发展从“重面子”转向“重里子”,5万亿地下管网投资不仅关乎经济增长,更承载着提升城市韧性、保障民生安全的深远意义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轮“地下革命”不同于以往的基建热潮,技术创新与质量升级将成为主旋律,唯有把握产业升级脉络、聚焦核心竞争力,方能从这场万亿级机遇中稳健获益。
网址:www.zkpipe.com
扫码微信直接咨询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