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投资 575 亿,又一个 “超级工程” 来了!
发布时间:2025-11-13       来源:佚名    分享到:

11月7日,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召开,标志着这项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、线路最长、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。作为国家“两重”项目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,它的启动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注入稳定“水动能”,对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

引大济岷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后,历经数十年论证推进,先后纳入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》等国家级规划,今年10月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,终于迎来建设启动的关键节点。

据悉,引大济岷工程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取水,蜿蜒穿越至成都平原,构建起“一总两干”的输水格局——总干线133千米,南干线103千米,北干线25千米,工程输水线路总长261千米,其中隧洞占比超58%(151千米),堪称“地下输水长城”

工程设计年引水量15.23亿立方米,取水口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/秒,覆盖成都、德阳、绵阳、遂宁、内江、雅安、眉山、资阳共8市43县(市、区),受益人口3413万人,供水范围与成都平原经济区高度契合。

工程总投资575亿元,总工期96个月,建成后将成为四川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核心组成。

引大济岷工程并非简单的“输水工程”,而是集民生保障、生态修复、经济赋能于一体的战略载体,其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四川水资源配置格局。

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复杂地质条件,让引大济岷工程成为技术难度极高的水利项目。工程线路穿越 7 条区域性断裂带及多个大型断层,需破解 48 项关键技术难题,其中二郎山隧洞最大埋深达 2040 米,相当于 6 座天府熊猫塔叠加高度,为国内水利工程第二大深埋隧洞,面临高地应力、岩爆、软岩大变形等多重挑战。此外,全长 40 千米的莲花山隧洞将成为四川最长引水隧洞,南干线 3.6 米的最大管径也创下国内引调水项目输水压力纪录。

为攻克地质勘察难题,工程采用 “空 - 天 - 地 - 孔” 一体化综合勘察方法,通过遥感、无人机航拍、地面地质测绘和地球物理勘探,精准圈定不良地质体范围。创新应用的水平定向全孔取心钻孔技术,完成了深度达 2007 米的国内外最深小口径金刚石绳索连续取心水平钻孔,实现对深部地层的透明化认知。

在生态保护方面,工程建立全周期生态监测体系,线路规划阶段主动避让核心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,无法避让区域采用盾构法等地下施工技术,减少地表开挖扰动。施工中实时监测振动、噪声、水质等指标,完工后即时开展迹地生态修复,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。

工程建成后,将与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水网体系,结束成都平原“单水源依赖”历史,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、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,为“天府粮仓”筑牢灌溉保障网。

工程连通大渡河、青衣江、岷江、沱江、涪江,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廊道建设,提升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,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。同时,工程还将有效改变成都、德阳等8市43县(市、区)水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,为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提供稳定水源,预计可支撑区域GDP年均增长1.2个百分点。

引大济岷工程的建设启动,是四川践行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。随着工程逐步推进,将进一步完善全国水网布局,推动“千河之省”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、发展优势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“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”注入持久动力,让更多群众共享水利工程带来的民生福祉。

声明:本站文章及图片部分系网络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
联系电话:13119102973
网址:www.zkpipe.com
扫码微信直接咨询
中科非开挖联系二维码